自2016年7月起国家大力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后,各省积极响应,特色小镇不断涌现,呈现出一批产业“特且强”、形态“小而美”、机制“新又活”的小镇,成为经济结构转型的新样本。
一面是火爆的建设场面;另一面有的地方却出现发展乱象……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,特色小镇该怎么走?走向何处?
记者走进特色小镇建设起步较早的浙江,恰遇到这几天,特色小镇正在进行一年一度的大考。
需要产业定位
自2016年7月起国家推动特色小镇建设以来,我国的不少省份迅速作出反应。浙江、河北、天津等都出台意见,提出到2020年特色小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亿元。截至2017年底,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提出了特色小镇建设计划,其中20个省份明确了具体建设数量,总量达到1700多个,且均要求在2020年前创建完成。
江苏提出,按照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理念,特色小镇创建聚焦高端制造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创意创业、健康养老、现代农业等产业;浙江提出以产业为导向,通过特色小镇建设,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。
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,浙江拥有深厚的产业基础,形成了众多块状产业、特色产业。据悉,自1997年始,浙江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66个形成了块状经济,年产值超过亿元的区块达到306个。例如慈溪小家电、南浔木地板、桐乡蚕丝被、诸暨袜子、上虞伞业、义乌小商品等,这些块状特色产业规模不大,但是市场占有率很大。
曾经依靠粗放方式发展起来的“块状经济”前些年遇到了“瓶颈”:产业低端,如诸暨的袜业,一双袜子利润仅两三毛钱;往深层次追究,缺乏创新、转型升级不到位。
如何解决?2015年,浙江省**提出,未来3年总计投入5000亿元培育100个左右特色小镇。目前,108家特色小镇都由深厚的产业积淀而成。
不是盲目制造特色
经过这两年的蓬勃发展,许多特色小镇已显现活力,但一些地方的特色小镇显现了建设弊端:概念不清,定位不准;盲目发展,质量不高;同质化严重,特色不鲜明;房企过度参与,变相搞房地产开发等等。
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,有专家指出,选择什么样的产业?如何做精做强特色产业?才是保持特色小镇生命力的**关键因素。
记者在走访时发现,浙江特色小镇重在打造适合特色生长的土壤,为防止特色小镇建设“跑偏”,从顶层设计上就力弃房地产开发。2015年4月,浙江省**就出台《浙江省人民**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对特色小镇的创建程序、政策措施等作出规划,根据《指导意见》,浙江省将在三年内培育100个特色小镇。
紧接着出台了《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导则》。根据《指南》,浙江特色小镇创建规划在遵循“产业‘特而强’,功能‘聚而合’,形态‘小而美’,体制‘新而活’”的原则基础上,分成“以提供技术与**服务产品为主”、“以提供实物产品为主”和“以提供体验服务产品为主”三大类,作为引导特色小镇“特色化”规划建设的分类基础。
同时,浙江对特色小镇的形态、功能提出了细致要求。在形态上,原布局在城乡结合部,规划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,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,所有特色小镇建成3**景区,旅游产业特色小镇按5**景区标准建设。
浙江之所以对特色小镇分类别分细化,就是为防止特色小镇建设“跑偏”,从顶层设计上就力弃房地产开发,规定:“产业定位须符合信息经济等七大产业以及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;投入资金须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以上(商品住宅项目和商业综合体除外)。”
在这一要求下,浙江的特色小镇形态各异,不拘一格:有的依山,有的傍水;有历史古镇,也有现代产业园区;有的改自古粮仓,也有厂房规整的新建筑。
如杭州“云栖小镇”,四面环山,一泓碧水从镇中蜿蜒而过,“云生态”是小镇的主导产业。“一出门,随处能碰到同行;一聊天,很快就碰出火花。”IT精英们对这样的高端要素集聚、行业人才遍布小镇赞誉有加。